2022年以来,为破解村庄数量多、规模小、资源不集中、单村发展难的问题,德州市武城县坚持党建引领,探索推行“跨村联建”模式,通过结对帮带、组织联建、产业联育、治理联抓、服务联享,成立党建共同体,打破就村抓村的理念,实现抱团共进、组团共富,将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,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。
武城县鲁权屯镇建立“金粮田”党建共同体
结对帮带,建立乡村振兴“强纽带”。打破村党组织原管理界限,按照“地域相邻、产业相近、优势互补、合作共赢”的原则,建立结对帮带机制。采取“一帮一”或“一帮N”的方式,成立强村带动、村企共建、聚居融合、产业驱动、中心村集聚等5种类型党建共同体,通过传经验、明思路、帮建设,实现产业对接、发展共谋、集体增富。目前,已成立党建共同体51个,实现行政村全覆盖。
武城县举办农村党组织书记乡村振兴“擂台比武”活动
组织联建,建强乡村振兴“主心骨”。打破区域村级壁垒,建立共同体联合党委,由镇街领导班子成员担任联合党委书记,村党组织书记担任委员。发挥各村党组织书记优势,成立6个专项工作组,分别负责基层党建、经济发展、人居环境整治、综合治理等工作,协同推进区域发展。建立工作例会、督查指导、述职评议、擂台比武等6项制度,推动区域内组织共建、活动共办、党员共管、事务共商,实现整体推进、抱团发展。截至2023年2月,累计开展活动1000余场,解决问题200余件,擂台比武204次,激发了比学赶超、干事创业的热情与动力。
产业联育,构建乡村振兴“聚能环”。坚持产业发展“一盘棋”,共同体联合党委统筹考虑区域内资源互补性,因地制宜编制产业发展规划,突出发挥产业强村、经济强村、治理强村区域带动作用,成立合作社联合社,构建“抱团式”产业发展格局。深化村企利益联结,建立“共同体+企业+联合社+合作社+农户”联动发展模式,实行“土地托管+保底分红”利益分配模式,助推农业产业强势发展。2022年底,335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10万元,其中,“郝粮聚丰”党建共同体统筹整合8个村庄1.1万亩土地,实行规模化种植,带动周边100余名村民就业,增加集体经济收入200余万元。
治理联抓,凝聚乡村振兴“向心力”。建立“共同体+专项小组+网格+党员中心户”治理模式,吸纳党员胡同长、网格员、警务助理、纪检委员、“一村一法律顾问”等力量担任共同体调解员,建立矛盾调处机制和网格化管理运行机制,排查化解矛盾纠纷,提升基层治理能力。联合开展“推进移风易俗、倡树文明乡风”活动,建立健全村规民约、村民自治章程,评选“最美家庭”“好媳妇”“好婆婆”,培育文明新风,推动移风易俗,形成良好氛围。
服务联享,画好乡村振兴“同心圆”。在中心村打造面积不低于50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,片区干部全下沉,配备5名以上工作人员、2名窗口人员,村党组织书记每周2天到党群服务中心轮值。梳理下沉136项服务事项,简化办理流程、明确办理时限,让群众实现在家门口快办事、办成事。设置流动图书站、新时代文明实践站、法律服务工作站、退役军人服务站、快递服务站等,形成“十分钟生活圈”。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、助老扶幼服务队、巾帼英雄服务队等多支队伍,打造家门口的“综合服务体”。2022年以来,累计为群众办理服务事项800余件,开展服务2000余次,进一步提升了群众满意度。(中共武城县委组织部)
更多精彩内容,请关注新山东网www.xinshandong.cn或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“新山东”。在这里,发现齐鲁之美,读懂不一样的山东。
主 编 | 阿 勇
编 辑 | 袁岱松 盛雪峰
齐庆伟 尹延哲
运 营 | 陈文举 高 辉
通 联 | 鲁以刚 张江成
总编辑 | 袁朝军
总监制 | 江妹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