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页 > 新闻综合 > 齐鲁纵横>正文

清节先生墓之“教思碑”考释

时间:2020-10-28 06:38:27    来源:新山东网    我来说两句() 字号:TT

范景华 耿振军

清节先生墓位于聊城市茌平区洪官屯镇张德一村村西。墓主张兰洁,学名素斋,字朴修,号清节,东昌府博平县城西二十五里张家庄(今洪官屯镇张德一村)人。同治十三年(1874)甲戌科岁贡生,曾任教谕。岁贡生,科举制度中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种。明清时代,一般每年或两三年从府、州、县学中选择资深学优的廪生送入国子监读书,因称“岁贡”“常贡”。因以食廪年深者挨次升贡,故亦称“挨贡”“廪贡”。教谕,学官名,元明清为县学学官,掌文庙祭祀,教育所属生员。清代为正八品文官,相当于后来县教育局长之职。其太高祖张四维,字德一,候选州同,赠文林郎,乡饮大宾,远近闻名,崇祀乡贤祠,人仰其德,故庄以人名。文林郎,清朝时为正七品文官所授的散官官阶。乡饮大宾,即“乡饮宾”,乡饮酒礼的宾介。周代乡学三年业成大比,考其德行道艺优异者,荐与诸侯。将行之时,由乡大夫设酒宴以宾礼相待,谓之曰“乡饮酒礼”。历朝沿用,亦指地方官按时在儒学举行的一种敬老仪式。清制,每年正月十五日、十月初一日,举行于府、厅、州、县之学宫,非齿德并尊、誉望有夙者,不得居是列。清节先生之父爱菊,字陶巷,号寿客,太学生。其子庆符,字合节,监生。太学是明清时期国子监的俗称,在国子监就读的学生即被称作“太学生”。监生,亦指国子监生员。祖孙三代均曾于国之最高学府国子监读书,此乃张氏一门之荣耀也。

清节先生为人正直,博学多才,门下学生众多且颇有建树。据《张氏族谱》记载,“素斋祖书理清真,笔力直达,教授生徒,多所成就。禀性刚劲,遇事深谋,不尚奔竞,不入公门。县尊吴公,特拜其门。门人为之树碑,诔之曰‘清节先生’。”其碑立于清光绪十八年(1892)三月,碑高4575px,宽1750px,厚550px,上书“教思无穷”四个大字。碑文由其举人门生曹连枝撰写。因在“文革”期间,生产队用作柴油机底座,碑文多有残损,所幸尚有部分文字依稀可辨。今就该碑文字作一考释,以助了解清节先生博古通今之学识、高风亮节之情怀,可见曹举人之文笔优美、思师之情殷。

曹连枝(1854-1938),字斡甫,幼尚读,性刚直,勤学好问,清光绪十一年(1885)年乙酉科拔贡,光绪十四年(1888)戊子科举人。因清政府腐败,不愿为官,先后于柳林、冠县任教。曹举人在当地口碑极好,虽常年在外,仍不忘桑梓,曾自采柏籽育苗,召乡人栽柏树以防风固沙,栽树10000余株,占地100余亩。目睹乡里多有饥馑,自筹资金起义仓,积谷子万余斤以救助乡人。因盗匪蜂起,民不聊生,遂有联村治安之举,以安民心。抗日战争爆发,号召村民抗日,在白虎寺举行万人保家卫国大会,民众积极响应。

曹举人曾从师于清节先生,深慕先生之为人和学识,中举后与先生亦交往甚密,先生百年后又撰“教思碑”碑文。

碑文凡五行约四百余字。行文流畅,情真意切,文采斐然,字体遒劲有力,舒放有度,大方自然。

笔者查考各种版本的《博平县志》,均未有清节先生及其功名之记载。考释该碑文,可弥补《博平县志》之缺失。

兹将残存碑文整理如下:

教思无穷

人生于三,师居其一。□□□于天地,全生养于君亲。教之及无穷,德泽[1]之□□□远。是以适[2]东鲁[3]者,眷怀礼器[4];仰南丰者,愿供瓣香[5]。设……

张老夫子性质介□□□□□□□□□□□□□□□□□□□□□□□□□□。北斗高山[6]韩昌黎[7],允承道脉;言坊行表[8]郭林[9],是人师□!□等幸列门墙[10],亲侍杖履[11],坐春风以共乐,□化□□□□□成均[12],作人弥广仁侔[13],大造玉我[14],良殷方□□之有,常欣乐群[15]以亲炙[16],无如奠楹[17]兆梦。萎矣哲人[18],讲席生□,□□子愧庐场[19]之盖阙[20],过墟墓[21]而增悲。音容□□[22],空托想于梦魂;模范依稀,每寄愁于山水。忆昔日追随函幸□□□,怅今之考订遗经,惟期鲤对[23]深情,奈其□□□怀,何以自宣[24]?夫循良[25]布化[26],棠黍[27]犹系,讴思[28]故旧,感怀琴剑[29],弥□□,而况裁成[30]心感授受[31]身亲者乎?爰勒贞珉[32],□存典策[33],非播颂声[34],聊蓄念[35]云尔!老夫子讳素斋,字朴修,号清节先生。

乙酉拔贡[36]戊子举人门生曹连枝顿首拜撰

  廪生[37]袁泮    庠生[38]耿云台……

廪生  袁 治    庠生  王  纯……

大清光绪十八年[39]岁次壬辰桐月[40]中浣[41]    

考释:

[1]德泽:恩惠,古乐府《长歌行》:“阳春布德泽,万物生光辉。”

[2]适:往。《诗风·郑风·缁衣》:“适子之馆兮。”引申为归向。《左传·昭公十五年》:“好恶不愆,民之所适。”

[3]东鲁:原指春秋鲁国,后指鲁地。清陈康祺《郎潜纪闻》卷七:“二公表章经籍,篤古崇儒,至求淑相攸,必属之东鲁圣人之裔,诚不愧儒雅风流矣。”因孔子生于鲁国,故东鲁代指孔子。

[4]礼器:古代中国贵族在举行祭祀宴飨、征伐及丧葬等礼仪活动中使用的器物。用来表明使用者的身份、等级与权力。

[5]瓣香:表示虔诚敬仰的意思,多指学生或后学对所师承的人而言。亦作“一瓣心香”。宋代陈师道《观兖文忠家六一堂图书》诗:“向来一瓣香,敬为曾南丰。”南丰:指陈师道的老师曾巩。曾巩(1019年—1083年),字子固,汉族,建昌军南丰(今江西省南丰县)人,后居临川,北宋散文家、史学家、政治家。曾巩出身儒学世家,祖父曾致尧、父亲曾易占皆为北宋名臣。曾巩天资聪慧,幼读诗书,年十二即能为文。嘉祐二年(1057年),进士及第,任太平州司法参军,以明习律令、量刑适当而闻名。熙宁二年(1069),任《宋英宗实录》检讨,不久被外放越州通判。熙宁五年后,历任齐州、襄州、洪州、福州、明州、亳州、沧州等知州。元丰四年(1081),以史学才能被委任史官修撰,管勾编修院,判太常寺兼礼仪事。元丰五年(1082年),卒于江宁府(今江苏南京),追谥为“文定”。曾巩为政廉洁奉公,勤于政事,关心民生疾苦,与曾肇、曾布、曾纡、曾纮、曾协、曾敦并称“南丰七曾”。曾巩文学成就突出,其文“古雅、平正、冲和,”位列唐宋八大家,世称“南丰先生”。

[6]北斗高山:即“泰山北斗”,《新唐书•韩愈传赞》:“自愈没,其言大行,学者仰之如泰山、北斗云。”喻指受景仰或为人景仰者。

[7]韩昌黎,即韩愈(768-824),唐代文学家、哲学家,字退之,河南河阳(今河南孟州南)人。自谓郡望昌黎,故世称“韩昌黎”。唐宋八大家之首。

[8]言坊行表:谓言行为人表率。况周颐《蕙风词话》卷二:“其见重於时如此,顾亦能为绮语、情语,可知《兰畹》、《金荃》,何损于言坊行表也!”

[9]郭林□:“郭林”后缺一“宗”字。郭林宗,即郭泰(128年-169年),字林宗。太原郡介休县(今属山西)人。东汉名士,与许劭并称“许郭”,被誉为“介休三贤”之一。郭泰出身寒微,年轻时师从屈伯彦,博通群书,擅长说词,口若悬河,声音嘹亮。他身长八尺,相貌魁伟。与李膺等交游,名重洛阳,被太学生推为领袖。第一次党锢之祸后,被士人誉为党人“八顾”之一。最初被太常赵典举为有道,故后世称“郭有道”。官府辟召,概不应命。他虽褒贬人物,却不危言骇论,所以不在禁锢之列。后为避祸而闭门教书,弟子达千人,提拔“英彦”六十多人。建宁元年(168年),郭泰闻知陈蕃谋诛宦官事败而遇害,哀恸不止,于次年正月逝世,终年四十二岁。史称:“自弘农函谷关以西,河内汤阴以北,二千里负笈荷担弥路,柴车苇装塞涂”,有近万人前来会葬。众人一同为郭泰刻石立碑,由名士蔡邕撰写碑文,蔡邕对涿郡人卢植说:“我作的碑铭有很多,都有些感到惭愧,只有作郭有道的碑没有愧色。”李郭同舟:郭泰拜访名士李膺后,准备回到故乡,当时京师的士大夫及儒生都到河边送别,有几千辆车子。郭泰只与李膺同船过河,送行的宾客望见二人,如神仙一般。

[10]门墙:指老师之门。《论语·子张》:“夫子之墙数仞,不得其门而入,不见宗庙之美,百官之富。”顾云《上池州卫郎中启》:“饮念自随乡荐,便托门墙。”

[11]杖履:亦作“杖屦”,指手杖与鞋子。《礼记·曲礼上》;“侍坐于君子,君子欠伸,撰杖屦,视日蚤莫,侍坐者请出矣。”孔颍达疏“撰杖屦者,则君子自执杖,在坐著屦。撰,持。古礼,老人扶杖而行;又古人席地而坐,鞋必脱于室外,出室复着之。为尊敬长者。长者可以先入室,后脱鞋。

[12]成均:西周的大学。《周礼·春官》:“大司乐掌成均之法,以治建国之学政。”或谓西周前已有。《礼记·文王世子》郑玄注引董仲舒曰:“五帝名大学曰成均。”郑玄解释说:“均,调也,勒师主调其音。”是为学校起源的一种解释。唐高宗时,曾改国子监曰成均监,故后人亦称国子监为成均。

[13]弥广仁侔:形容道德高尚。弥:久,远。《逸周书·谥法》:“弥,久也。” 广:远大。《左传僖公二十三年》:“晋公子广而俭,文而有礼。”指晋公子重耳的志向远大。仁:仁厚。侔:齐,谓功德相等也。《汉书·宣帝纪赞》:“功光祖宗,业垂后嗣,可谓中兴,侔德殷宗、周宣矣。”

[14]大造玉我:使自己成才。

[15]乐群:谓与友朋相处无违失。《礼记·学记》:“一年视离经辨志,三年视敬业乐群。”陈澔集解:“乐群,则于朋徒无睽贰。”章炳麟《驳神我宪政说》:“研精冥想之士多好闲居,乐群者惟恒民为尔。”

[16]亲炙:指亲身受到教益,出自《论衡·知实》。《论衡·知实》:“非圣而若是乎?而况亲炙之乎?”《孟子·尽心下》:“非圣人而能若是乎?而况于亲炙之者乎? ”朱熹集注:“亲近而熏炙之也。”宋曾巩《抚州颜鲁公祠堂记》:“闻其烈,足以感人,况拜其祠而亲炙之者欤? ”

[17]奠楹:死亡的婉词。《礼记·注疏》卷七《檀弓》云:孔子蚤作,负手曳杖,消摇于门。歌曰:“泰山其颓乎?梁木其坏乎?哲人其萎乎?”既歌而入,当户而坐。子贡闻之,曰:“泰山其颓,则吾将安仰梁木其坏;哲人其萎,则吾将安放。”夫子殆将病也,遂趋而入。夫子曰:“赐,尔来何迟也?夏后氏殡于东阶之上,则犹在阼也;殷人殡于两楹之间,则与宾主夹之也。周人殡于西阶之上,则犹宾之也!而丘也。殷人也!予畴昔之夜,梦坐奠于两楹之间。夫明王不兴,而天下其孰能宗予。予殆将死也!盖寝疾七日而没。”

[18]萎矣哲人:见上“哲人其萎乎?”

[19]庐塲:指坟地。古人于父母或师长死后,服丧期间在墓旁搭盖小屋居住,守护坟墓,谓之庐墓。北魏郦道元《水经注·泗水》:“今泗水南有夫子冢……即子贡庐墓处也。”

[20]盖阙:缺少,阙疑。《论语·子路》:“君子于其所不知,盖阙如也。”唐韩愈《上宰相书》:“主上感伤山林之士有逸遗者,屡诏内外之臣,旁求於四海,而其至者盖阙焉。”这里指作者感叹墓地缺少碑文。

[21]墟墓:指墓或墓地。《礼记·檀弓下》:“墟墓之间,未施哀於民而民哀。”晋潘岳《悼亡诗》之三:“徘徊墟墓间,欲去復不忍。”

[22]音容□□:疑后应为“宛在”。

[23]鲤对:意思是说,过些时候将到父亲那里去接受教诲。出自《论语·季氏》:(孔子)尝独立,鲤趋而过庭,曰:“学诗乎? ”对曰:“未也。”“不学诗,无以言。”鲤退而学诗。他日,又独立,鲤趋而过庭,曰:“学礼乎? ”对曰:“未也。”“不学礼,无以立。”鲤退而学礼。鲤:孔鲤,孔子之子。王勃《滕王阁序》:“他日趋庭,叨陪鲤对。”他日:来日。趋庭:恭敬地快步走过庭前。作为典故,“趋庭”“鲤对”“庭对”都是指子女接受父亲的教诲,这里指老师对自己的教诲。

[24]自宣:表达自己的情意。汉繁钦《与魏太子书》:“近屡奉牋,不足自宣。”南朝梁任昉《为范始兴作求立太宰碑表》:“临表悲惧,言不自宣。”唐韩愈《闵己赋》:“独閔閔其曷已兮,凭文章以自宣。”

[25]循良:奉公守法。《北史·孙搴等传论》:“房谟忠勤之操,始终若一。恭懿循良之风,可谓世有人矣。”恭懿,房谟之子。

[26]布化:实施教化。《三国志·魏志·陈群传》:“唯有以崇德布化,惠恤黎庶,则兆民幸甚。”

[27]棠黍:辞书无解。笔者以为可能是借用“甘棠遗爱”与“黍离之悲”的典故,目睹墓地荒芜,以缅怀老师的恩惠。《诗••召南•甘棠》,《诗序》曰:“《甘棠》,美召伯也。”朱熹注:“召伯巡行南国,以布文王之政,或舍甘棠之下,其后人思其德,故爱其树而不忍伤也。”后世用“甘棠”称颂地方官吏之有惠政于民者。《诗•王风•黍离》,《诗序》曰:“《黍离》,悯宗周也。周大夫行役于宗周(旧都镐京),过宗庙宫室,尝为禾黍,悯周室之颠覆,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。”后世称亡国之痛为“黍离之思”。

[28]讴思:赞美歌颂其思想。《宦绩》小序说:“宋人为郡之书、皆著宦绩录,纪贤而不载暴,章直道,系讴思,皆与文史传异也。”讴歌以表达思念之情。清陆以湉 《冷庐杂识·何文安公挽联》:“省台故事,都邑讴思,门墙述训,令名传荆国先贤。”

[29]琴剑:古代文人的装束。陆游《琴剑》诗云:“流尘冉冉琴谁鼓,渍血斑斑剑不磨。俱是人间感怀事,岂无壮士为悲歌?”

[30]裁成:亦作财成。筹谋而成就之。《易·泰》“天地交泰,后以财成天地之道。”《汉书·律历志上》引作“裁成”。裴度《中和节诏赐公卿尺》诗:“共仰财成德,将酬分寸功。”

[31]授受:给予和接受。《孟子·离娄上》:“男女授受不亲,礼与?”朱熹集注:“授,与也。受,取也。”

[32]爰勒贞珉:于是刻石纪念。爰:于是。勒:刻石。贞珉:石刻碑铭的美称。贞:坚硬。珉:石刻碑铭。元余阙《化城寺碑》:“斵辞贞珉,永告无斁。”

[33]典策:同典册,指史书。

[34]颂声:歌颂赞美之声。《公羊传·宣公十五年》:“什一者,天下之中正也。什一行而颂声作矣。”何休注:“颂声者,太平歌颂之声。帝王之高致也。”汉扬雄《法言·孝至》:“周康之时,颂声作乎下。”晋夏侯湛《东方朔画赞》:“彷彿风尘,用垂颂声。”

[35]聊摅蓄念:借以抒发蕴积已久的意念。《文选•班固•西都赋》:“愿宾摅怀旧之蓄念,发思古之幽情。”摅,抒发;表达。

[36]拔贡:拔贡是科举制度中由地方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种。清朝制度,初定六年一次,乾隆中改为逢酉一选,也就是十二年考一次。每府学二名,州、县学各一名,由各省学政从生员中考选,保送入京,作为拔贡。经过朝考合格,可以充任京官、知县或教职。

[37]廪生:廪膳生员,科举制度中生员名目之一。明清两代称由公家给以膳食的生员。又称廪膳生。明府、州、县学生员最初每月都给廪膳,补助生活。名额有定数,明初府学四十人,州学三十人,县学二十人,每人月给廪米六斗。清代沿其制,经岁、科两试一等前列者,方能取得廪生的名义。名额因州、县大小而异,每年发廪饩银四两。廪生须为应考的童生具结保证无身家不清及冒名顶替等弊。

[38]庠生:古代学校称庠,故学生称庠生,为明清科举制度中府、州、县学生员的别称。庠生也就是秀才。

[39]大清光绪十八年岁次壬辰,即公元1892年壬辰年。

[40]桐月:农历三月。

[41]中浣:泛指每月中旬。

(作者系聊城市地方史研究会会长、秘书长)

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

相关新闻
    无相关信息
网友评论
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
用户名:
密码:
验证码:  
匿名发表